索 引 号 | 11370900004313055X/2024-00301 | 公开方式 | 主动公开 |
发布机构 | 泰安市应急局 | 组配分类 | 政策评价 |
关于《泰安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(2021-2025年)》的政策评价情况
作者:发布日期:2024-12-11浏览量:
一、政策评价的形式
重点访谈、实地检查
二、组织实施单位
泰安市应急管理局
三、时间地点
2024年9月26-10月12日
四、参与人员
吴凯鹏 市应急局党委委员、应急救援指挥中心(防震减灾服务中心)主任
张春华 市应急局三级调研员
王 健 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(防震减灾中心)四级调研员
张鲁珩 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(防震减灾中心)地震监测科副科长
五、政策评价现场照片
六、政策评价结果
(一)政策实施情况
1、加强震害防御,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稳步提升。一是加强抗震设防管理,10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通知》,严格落实新建、改建、扩建建设工程不低于7度设防,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依法“应评尽评”。二是规范审管衔接,将“一般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定”和“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”纳入政务服务平台“审管一体系统”;将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纳入建设项目审批程序,通过政务服务“审管一体化系统”,及时认领建设项目信息,并利用抗震设防参数查询系统,为项目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,做好划转事项事前事中事后监管。三是将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土地资源用地清单制,助力“拿地即开工”,优化营商环境。四是强化联合执法,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督导检查计划,联合市住建、交通、教育部门,对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,近年来依法对泰安引黄入泰工程、泰安抽水蓄能电站、泰安城区西部热源等9个重大项目开展全覆盖地震安全性评价检查。五是实施灾害风险普查,完成泰安市及6个县市区的地震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,基本摸清全市地震风险底数。六是推进房屋设施加固,建立协调机制,制定工作方案,强化督导检查,构建市县联动的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工作机制。
2、强化地震监测,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提高。一是搭建市级地震速报台网,接入泰安及周边地市24个测震台站信号,可实现泰安及周边地区地震发生后2分钟内自动产生初步震情三要素信息。二是加强台网运维,制定监测站网运维保障制度,落实站网管理属地责任,按要求开展全市地震监测、预警站网现场巡检、标定任务。三是推动专用台网建设,赴泰山区抽水蓄能电站开展工作调研,召开“防震减灾+矿山安全”交流研讨会。四是开展环境保护,按照国家标准划定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,设置台站保护标志,各县市区均通过市政府网站、应急部门网站以及网络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。五是强化震情研判,分别在东平地震台安装、宁阳地震台安装1 套气象三要素地震前兆观测仪器(RTP-II 型)、1 套前兆仪器(YRY-4 分量);联合泰安地震监测中心站坚持开展周、月、年中、年度地震趋势会商。六是抓好群测群防。建全完善延伸到 88 个乡镇、3600 个村(社区)的防震减灾“三网一员”体系,构建了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群测群防网络。
3、做实应急准备,应急救援体系日益完善。一是推进预案修编,修订印发《泰安市地震应急预案》,编印《泰安市地震应急预案操作手册》;全市共修编地震预案 1309 个,其中市本级、有关部门行业预案 23 个,县级及以下预案 1286 个。二是强化应急演练,2022年承办鲁中南地震应急协作联动区联席会议,举办鲁中南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演练;2023年举办较大地震灾害指挥部搭建实战演练;2024年举办全市地震灾害综合救援演练,住建局、卫健委、公交公司、索道公司等部门单位组织开展系统内应急演练。三是健全应急指挥系统。依托市应急指挥平台,将地震系统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与市应急指挥平台进一步融合,极大提高了地震、应急等部门间协同作战能力。四是规范避难场所建设,在全省率先出台《泰安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》,制定印发《关于推进泰安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贯彻落实的指导意见》;全面评估辖区内95处应急避难场所,向社会公布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,为群众应急避险、疏散和临时安置提供安全场所保障。
4、聚焦共建共治,宣传教育步入多元化。一是制定宣传计划,地震科普宣传纳入各类规划,纳入“大应急、大安全”宣传,纳入灾害民生保险防灾减损宣传项目。二是坚持部门联动,与市科协、教育、团市委、气象等部门加强资源共享,每年联合组织开展科普讲解大赛、“地震科普携手同行”等各类宣传和竞赛活动。三是强化阵地建设,依托泰安科技馆、泰山区安全教育体验馆、东平地震台、肥城市安全教育体验馆、肥城桃花园小学、宁阳彩山党校科普馆等推进防震减灾基地共享共建;全市共建设国家省市三级防震减灾宣教基地 6 个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 45 个,地震科普传播师 36 人。四是强化舆情引导,与市委宣传部、市委网信办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引导工作机制,加强对突发事件信息的网络监测、舆情引导、科普宣传,快速处置舆情,同时加强谣言识别科普宣传。五是落实普法责任。充分利用宪法宣传周、法制宣传月和防震减灾六进活动等,向社会公众持续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。
(二)取得成效
自防震减灾“十四五”规划实施至今, 规划中制订的各主要预期目标绝大多数将如期实现,地震灾害风险防治、地震监测预测预警、地震应急救援、社会治理等工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,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得到增强,全市防震减灾能力不断增强。
(三)存在问题
一是体制机制方面,部分县市区地震专业人员较少,业
务能力有待提高;二是地震监测方面,地震预警信息服务领
域能力有待拓展,煤矿专用台网建设需进一步加强。三是应
急救援方面,地震应急实战演练和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演
练有待加强。四是防震减灾宣传方面,宣传内容和形式有待
丰富。
(四)整改措施
一是加强专业人员配备,开展业务培训,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基层地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。
二是加大专用台网推进力度,引导县市区在学校、社区、大型化工企业等重点单位,安装使用地震预警终端,积极推进煤矿专用台网建设。
三是加强市县地震应急救援实战演练,聚焦学校、医院、养老院、大型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,指导开展疏散应急,提升社会公众应急避险能力。
四是创新宣传方式,研究制作各类通俗易懂、内容丰富、生动有趣的宣传作品,充分利用电视、网络、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平台加强宣传,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。
(五)政策评价运用情况
根据政策评价结果,全面掌握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存在问题,研究制定科学的政策实施提升方案,推进《规划》持续落实,按时完成各项任务指标。
(六)其他需要强调的内容等
无。